团委网10月26日消息(通讯员 曹 成 梅 雪 报道)为增进大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,工艺美术协会于2025年10月26日下午在工艺美术大楼404举办了一场中国剪纸艺术课。授课教授吕敏结合多年实地采风与创作经验,为学生系统讲解了剪纸艺术的精髓。课程从剪纸的流派特色、技艺要点、文化内涵到生活应用等多个方面展开,让参与者近距离感受了这一传统艺术的独特魅力。
课程伊始,吕教授以地域文化为主线,系统梳理了中国剪纸的多样风格。她用“各地风味,各有千秋”来形容不同地区剪纸的特色,讲解了陕北安塞、江南水乡、齐鲁大地、西北地区等不同地域剪纸的独特风格。吕教授结合自己在内蒙古的文创项目经历,以及在延安支教时认识的安塞剪纸艺术家王西安的作品,具体阐述了地域文化对剪纸艺术的影响,以及民间艺术中蕴含的图腾与情感表达。在介绍剪纸的分类与表现形式时,吕教授打破了“剪纸只有红色”的刻板印象。她展示了从单色剪纸的简洁雅致,到彩色剪纸的绚烂多彩,从平面窗花到立体装置的多元形态,拓宽了参与者对剪纸艺术的认知。
在互动环节,参与者在吕教授指导下体验剪纸创作。吕教授以“慢工出细活”理念耐心引导急躁同学,并分享初学趣事拉近距离。她采用“精准示范+轻松互动”教学法,精准示范让学生掌握剪纸要领,轻松互动让学生敢于尝试与展示。作品展示时,吕教授对照优秀作品点评,创作者分享心得,学生在交流中提升创作能力,感受剪纸艺术细节之美。
活动结束后,数字传媒2401班的慕欣雨同学在采访中说:“这次剪纸体验让我深刻感受到手工创作的魅力。从握剪的力度到线条的转折,每一个细节都考验着耐心与专注。在老师的鼓励下,我逐渐从最初的紧张转为沉浸其中的平静。当成型的纹样在纸上绽放,那种从无到有的成就感,是数字创作无法替代的。我也更加理解了‘匠心’二字的含义。”
此次剪纸课程让学生亲身体验了“慢工出细活”的手作温度,参与者也从传统纹样中汲取灵感,给作品带来了独特的文化内涵。活动通过师生互动与同伴协作,拉近了学生与非遗文化的距离,为传统工艺在校园的传承与创新播下了希望的种子。